「彼得·杜拉克的管理聖經」書評

作者:方素惠  EMBA雜誌總編輯
先不管它是一九五四年首度出版的,先不管作者是「大師中的大師」彼得杜拉克,今天,閱讀這本書的本身,就是一個對管理工作的思考和再提醒的過程。
這就是為什麼在今年政大科管所科技管理好書選的名單中,「彼得.杜拉克的管理聖經」(The Practice of Management,前譯「管理的實踐」)這本書,已經出版五十一年之後,今年重新在台灣出版中文版後,立刻名列榜上。
書中提出許多今天大家已經耳熟能詳,但是歷經半個世紀,企業仍然掙扎著無法回答的問題。
例如,我們的事業是什麼?誰是我們真正的顧客?顧客購買的是什麼?
「我們的事業是什麼,並非由生產者決定,而是由消費者來決定;不是靠公司名稱、地位或規章來定義,而是經由顧客購買商品或服務時,獲得滿足的需求來定義。」杜拉克指出。
因此,AT&T的事業不是電話系統,而是服務;凱迪拉克的競爭對手除了雪佛蘭、福特汽車,也是鑽石和貂皮大衣。
談到這個概念時,很多人朗朗上口,但是今天,在任何企業的策略規劃會議桌上,引發最熱烈討論與辯論的,是這個課題;讓很多公司失掉市場位置的,也是因為沒有清楚回答這個問題。
杜拉克四十五歲的時候,完成「彼得.杜拉克的管理聖經」這本書,而它也為杜拉克奠定了管理大師的地位。在書中,他提出目標管理的概念,而代表目標管理的三個英文字母MBO,也因此成為企業管理的最基本功課。他指出,企業的整體目標必須進一步轉化為單位目標和個人目標,而目標管理就是確保組織成員,人人扮好他所扮演的角色。
即便到今天,在全球企業界掀起風潮的管理工具「平衡計分卡」中,仍然看得到杜拉克目標管理的脈絡。
杜拉克在書中提出的另一個革命性的概念是,企業的目的不在企業本身,而在企業外部,也就是創造和滿足顧客的人。他清楚回答了一個重要課題:組織結構應該追隨策略。
有些論點在今天甚至特別具有意義。
例如他強調經理人品格操守的重要。他指出,或許有人會爭辯,無論從事哪個職業,無論醫生、律師、雜貨店老闆,都需要有正直的品格,但杜拉克認為,其中還是有差別。因為經理人和他所管理的員工生活在一起,決定他們應該做什麼工作,指揮和訓練他們達成任務,評估他們的工作績效,並且往往決定了他們的前途。
因此「缺乏這些品格特質的經理人,無論他是多麼討人喜歡、樂於助人、和藹可親,甚至才智過人,能力高強,都是危險人物,應該列為『不適合擔任經理人』」。
在台灣,以及世界各國企業醜聞頻傳,領導人的誠信特別受到嚴厲考驗的時候,這段話真是再真實不過。
當然,五十年前的時空背景和今天差距太大,今天的員工坐在辦公桌前的第一件事情,是打開電腦收發電子郵件,和五十年前,拿起鵝毛筆做簿記的那個時代,已經相距太遠。我們自然可以理解,科技演進和全球化所帶來的一連串管理挑戰,在書中並沒有被觸及。例如當時最大的挑戰之一,也無非是自動化,以及機器是否取代人力等課題。
但是對企業管理的整體思考,這本書不但是「第一本真正的管理著作」,也是歷經時間考驗的主張。或者,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更令人深思的應該是,五十年前已經對於管理有這麼清楚的理路和分析,為什麼仍然有這麼多企業一家接一家傾頹,有些甚至從來沒有茁壯過?
也許就像是杜拉克所說,良好的經營成效,而不是管理知識,才是真正的保證和目標。「管理是一個實務,而不是一門科學或一種專業」。
把這本書放到歷史的座標上,更讓人體會杜拉克目光的清澈和深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