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聲川的創意學

作者:溫肇東 政大科管所所長
最佳的創作來自心靈深處
科管所從1994年創所以來,一直把創新與創意當成是教學的重點,從個人創造力,創新管理、組織創新、新產品發展到創新事業發展。在研究與政策建議方面也從早期的國科會「國家創新系統」、工業局的「創意生活產學」,教育部的「創造力計畫」,到「創新指標」等皆有深入的參與,具體成果之一,就是成立了結合跨院合作的「創新與創造力」校級研究中心。

這麼多年的研究與教學,我們也常自問,在這麼強調創新的氛圍,實際參與實際許多創新、創業競賽的活動,我們的學生有比較創新或有創造力嗎?這不是一個容易回答的問題,我們自己認為同學是有點不一樣(差異化)。賴聲川教了二十年的戲劇創作,同樣的問題也困擾著他,創意要怎麼教?能不能教?有些同學不用怎麼教就很有創意,有同學學了很多的學分,仍然不會有創意的作品。

為了解這個謎,賴導演日有所思、夜有所夢。他一面不斷創作,從「暗戀桃花源」、「這一夜」到「那一夜」、以及「如夢之夢」,推出一齣又一齣經典的劇作及創造票房之餘,也不斷地探索自身創作的創意來源,並仔細去解構其過程(如第二章的「如夢之夢」)。

在「創新服務經營模式研討」的課,我曾兩次邀請他來演講,他對他的作品及當時的時代背景,給我們作了深入的剖析,那些經驗分享回想起來,其實都是他在醞釀這本書的一部分。

我的解讀是這樣,最佳的創作多是來自心靈的深處,對人、對這個社會、這個世界的終極關懷。因你鑽研想得夠深刻,作品自然就會逐漸浮現出來,生活中、生命中的素材自然就變成你創作的養分。
過去學校的教育太重工具、太重分析、太重方法。同學們在抽象的層次學了一些原理、原則,但無法和自身的生活、心靈結合在一起,因此徒有這些工具,用不出來,無法產生令人感動的作品。

賴聲川透過不斷檢驗、發表,經過靈修,最後在佛法中找到「智慧與方法」對「生活與藝術」的類比,也就是在藝術學院他們也教太多的藝術工具,但沒有教學生如何「生活」。這個領悟使他豁然開朗,整個藝術創作的體系逐漸成型。經過在史丹福大學的試教,最後由建築師的幫忙,將之畫成一個比較容易理解的金字塔架構。

創意的源泉其實就是學會「問一個有意義的問題」,問不出「對」的問題,就不會有撼動人心的故事。像莎士比亞的戲,時空變化這麼久了,但仍能令人感動,因他想回答的問題,直指人心,是沒有文化和時間的侷限的。

賴聲川在每章節之後,附了一些「延伸思考」,都是很棒的問題,透過內省反思來啟發與激發,我這學期就迫不急待,換了課本來實驗一下,看看用不同的方式來教創意是否會更有效,是否更能激發同學創作的動機、啟動同學內心深處、找到對的問題、創造令人感動的故事及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