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劉江彬(政大科技管理研究所所長)
這本書原名「擁有未來」(Owning the Future)由曾任麻省理工學院Knight Science研究員的舒曼(Seth Shulman)所寫,著者曾獲年度記者獎。譯者吳書榆把書名譯成「知識的戰爭」。這是一本描述及探討知識經濟時代知識(智慧財產權)爭奪戰的書,故事雖然血淋淋,但清楚點出殘酷的事實,並告訴我們如何面對,是研究科技、管理、法律者,不能錯過的好書。
在序文中,著者清楚告訴我們,人類對知識的認知、擁有、控制、使用、共享等問題早有不同看法。不幸的是,最近二十年,對智慧財產權的爭奪變本加厲,影響既廣且深,基因、軟體、資料、科學資訊等領域,無一倖免。
本書共分三篇,第一篇描述智慧財產觀念的改變及被扭曲。所有權概念的擴張,引起各利益團體的衝突及對立,研究環境停滯不前,公眾領域萎縮。然而,國家及企業依靠智識資產致富,新國富論改變了亞當.史密斯(Adam Smith)資本、勞力與天然資源的三角架構,這架構被專利、著作權與商標權新的三位一體所取代。美國約有超過四分之一的出口是仰賴智慧財產權,未來有逐漸加重的趨勢。
著者在本書第二篇詳細探討醫療方法、軟體、植物育種、研發成果、基因工程、生技、傳統知識、製藥等所面臨的智慧財產問題。眼科醫師摘除白內障切除術可能構成專利侵權,基因治療法(ex vivo)專利範圍引發不同看法,生物醫學過分私有化令人憂心。軟體授權權利金及專利性問題,不斷引起爭論,專利訴訟費用動輒數百萬元,中小企業極難負擔,專利常被用作勒索的工具;Microsoft與Sun Microsystem之間有關Java語言的爭執,突顯了美國專利制度的缺失,電子商務有關商務方法(Business Method)專利,被當做笑料。
農夫也無法置身知識戰爭外,即使賣黃豆給鄰居當做種子可能吃上官司,農民終將對抗私人基因控制權,他們變成了育種公司的佃農或「生物農奴」。動植物基因轉殖所造成的問題,引起廣泛的關切,種子授權問題令農夫感到屈辱。智慧財產權的利益讓大學變成商業導向,造成大學、教授、企業間的緊張關係;同時,造成資料取得及流通的困擾,合理使用的範圍也無形中被縮小。
我對這本書感到非常的親切,因為所談的事物、案例、人物等都是我非常熟悉的。但是,這並不表示我完全同意著者的看法。著者對智慧財產權似乎眨多於褒,並未充分討論專利、著作、商標、營業秘密等所帶來的正面意義,而且對智財權所帶來的難題也未能提出良好的對策。這本書仍然應該細讀,因為他所描述的有關智慧財產權的困境,正是台灣產、官、學、研各界所應該驚惕,但又茫然無知的事實。
譯者對部分智慧財產相關專有名詞的譯法,有待商榷,但瑕不掩瑜,譯筆流暢可讀性甚高。台灣目前正積極推動亞太研發中心及建構技術交易市場的基礎建設;智慧財產局推動智慧財產法制的改革,草擬生物科技審查基準及人才培育,這本書提供了良好的思考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