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son出數位革命時代Taste──評《e貓掉進未來湯》

撰文=楊子葆(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代秘書長)


這一次,科管好書評審們以相當高的共識將《e貓掉進未來湯》選入十大好書,基本上有三個原因:一是這本書為我們展示一些數位革命時代的新發展,特別是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著名「媒體實驗室」深受世界矚目的新發展,並試著答覆「Why the Media Lab Works?」;再者,這是一位在本地接受物理專業教育的年輕人到「媒體實驗室」裡親身參與的紀錄,在某一個意義上反映了一些值得我們思索的「文化震撼」;最後,我們在這本書裡看到了一種新的、高度電腦化的教育與學習方式,以及一位台灣年輕學生被捲進一個特殊經驗裡去重新塑造的過程,尤其這本書將這個過程以一種非常e世代的、一點也不枯燥的行文生動地呈現,讓我們倍感興奮。


談《e貓掉進未來湯》這本書之前,我想引用楊振寧教授在一九八二年的一段談話,當時他與一位非常出色、非常年輕的大陸資優生面談,事後相當憂心:「我為什麼對他的發展不太樂觀呢?他雖然很聰明,比如說我問他幾個量子力學的問題,他都會回答,但我問他:這些量子力學問題,哪一個你覺得是妙的?然而他卻講不出來。對他講起來,整個量子力學就像是茫茫一片。我對於他的看法是:儘管他吸收了很多東西,可使他沒有發展成一個taste。這就是我所以覺得他的前途發展不能採取最樂觀態度的基本道理。因為學一個東西不只是要學一些知識,學到一些技術上面的特別的方法,而是更要對它的意義有一些瞭解,有一些欣賞。假如一個人在學了量子力學以後,他不覺得其中有的東西是重要的,有的東西是美妙的,有的東西是值得跟人辯論得面紅耳赤而不放手的,那我覺得他對這個東西並沒有學進去。…他並沒有把問題裡面基本的價值掌握住。」


這段話裡頭最有趣的是taste這個字,本地常翻譯成「品味」,有那麼一點味道,卻也不盡然,因為它還有愛好、情趣、價值、鑑賞力與判斷力的意思,taste的形成大概在style之前,可以說是在科學上從一個還懂得不多到後來慢慢成熟起來的階段上,所發展出來的一種性格。數位革命將會把我們帶到哪裡去?大家都沒有把握,「媒體實驗室」裡的那些天才們看起來也不是那麼深具信心,他們有的是熱情的投入,和一些還算清楚、近乎玩笑但滿有創造力的點子:讓機器和人都能藉著科技更輕易地學習與表達;讓理性的電腦擁有「情感智慧」,幫助人類情感溝通,或是對不同的情感能有適當的反應;讓可社會化的媒體改善人們的家庭生活,提供有智慧的廚房、熟悉每個人口味偏好的咖啡機、與遠方親人共進晚餐的虛擬實境…。《e貓掉進未來湯》裡引述一位教授的話:「如果你有什麼有趣的念頭,想辦法在這裡實現它!媒體實驗室真的是個很酷的地方。」──看過作者介紹的許多迷人的、不可思議的、好玩的例子,我們有理由相信,也許未到style的程度,但的確有一些關於數位革命的taste在參與的人的身上醞釀。


「媒體實驗室」的多元化,不同背景的專業者相互學習、爭論與合作,讓創意在不同領域間激盪與延伸,也讓人印象深刻。同樣是書中作者對另一位參與者的引句:「當我來到媒體實驗室的時候,我並沒有看到一個做『真』科學的地方,但這也是唯一一個可以讓我把些毫不相連的東西結合起來的地方。終於有一個地方可以讓我建立一個實驗,把工具箱、理論物理學者、和音樂家同時放在一個房間裡。」


這房間裡有什麼驚天動地的事在進行呢?根據《e貓掉進未來湯》的描述,其實也滿溫柔的,我於是想到另一個有趣的英文字:season,這字在作動詞用時,有調適、調味,為某些事情增加一點趣味、改變一點個性的意思,甚至就是醃製!把某些蔬菜浸到調味醬汁裡去season 一番,增加甚至改變風味,就好像醃黃瓜。醃黃瓜需要一點時間,急不得,否則味道進不去;需要一點勉強,但又不能太勉強,否則過於人工化,嚐起來口感不自然;需要一些有用的東西,譬如各式香料,更需要一些看起來沒那麼有用的東西,譬如水;最後,醃黃瓜再熟練,也不是每一次都有把握醃好,總要冒一點險。這些描述非常近似在不確定的時代裡,認真樂觀地學習一些新東西,或者認真樂觀地在「媒體實驗室」邊玩邊學邊創造前所未有事物的經驗。


閱讀這本書,我愉快地欣賞一個「season出數位革命時代taste」的獨特過程,這個過程其實很難另地複製,但已經足以刺激自己好好地思索一下關於「媒體聚合」(Media Convergence)、關於「創造未來」(Inventing the Future)的種種,或者至少,關於在這個新的、變動不居時代裡該如何繼續學習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