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程樹德
王又曾詐款百億,窮卡奴全家上吊,這是當今臺灣諸銀行的寫照,晴天借傘,雨天收傘,這是庶民對銀行的觀感,在貨幣流通的現代社會,銀行似是必要之惡,但除了劫貧濟富外,它能為窮人服務嗎?
自從去年的諾貝爾和平獎頒給了孟加拉人尤努斯,以獎勵他創辦微額貸款銀行,本地的媒體才開始報導:有這種型態的金融機構,專門貸極小額資金給貧窮人,以鼓勵其創業,才讓此地知識分子開始知道銀行不必如此惡劣。現在由聯經書局出版,由尤努斯本人及一位華爾街日報專欄作家喬利斯共同著作的「自傳」,獲選為今年度科管百大好書,因此值得中文讀者利用此書,深入瞭解微額貸款的來龍去脈如何。
生為珠寶商之子,長在孟加拉商港吉大港的尤努斯,該算是富裕階級的一份子,曾留學美國,獲得范德堡大學博士,於一九七二年返國,即出任吉大港大學經濟系主任,像這一個富生富長的知識菁英,如果躲在象牙塔裡,依然可以活得無憂無慮。
但是過了兩年,孟加拉發生大饑荒,飢民潮水般湧入城裡,尤努斯悲憫之餘,決心扔下教科書,逃離經濟理論,與同事拉堤斐教授,到校旁的喬布拉村瞭解實情,他說:「我寧願不用鳥瞰,而用蟲視,近距離觀察事物,可看得更透澈。學習謙卑的小蟲,當路途出現障礙時,就從旁繞過,最後絕對可以抵達目標,做出點成績。」
他發現一個婦女叫蘇菲亞,有三個小孩,全靠編竹凳子維生,因為買材料要靠「放高利貸」的人,賣出凳子也被他強買走,因之每日只賺半個塔卡(約新台幣六角六分),永遠處於赤貧,就因沒正規貸款機制,信貸市場被地方上的高利貸業者所控制,把大批窮人載往更窮的不歸路。
尤努斯要學生調查,像蘇菲亞這樣,受高利貸控制的人還有多少,不到一週,學生梅姆娜回報,一共有四十二個家庭,他們需要的資本,不過八百五十六塔卡,還不到二十七美元。
他驚叫、憐憫、與不平,毅然掏出這些錢,叫學生拿去借給這四十二個家庭,而不要利息。那晚他躺在床上輾轉難眠,感到羞愧,因這社會竟然拿不出二十七美元,給一些有能力工作的人,讓他們自力更生,而他身處其中,豈非幫兇?
接下來幾天,他突然驚醒,自己所做並不算什麼,拿出二十七美元,是臨時起意,也是情緒化做法,創造一個可以依賴的制度,才是治本之道,因之他推動微額貸款計畫,逐步走上了「鄉村銀行」(也叫葛拉敏銀行)的漫長路。
微貸觀念曾推廣到南非、肯亞、馬來西亞、菲律賓、大陸、南北美洲以及歐洲,但似不曾在台灣生根,本書譯者曾育慧女士也是有心人,曾發表文章及辦理研討會,積極推廣微貸及社會企業理念,但到底有無困難呢?
僅僅在幾年前,此地銀行為了高利息,濫發現金卡,使得一般人不難貸得幾萬現款,這比諸葛拉敏銀行的微貸,已是鉅額現金,在此情況下,微貸脫貧的計畫,還有何可能在本地生根呢?
細讀本書,可知微貸鼓勵創業,並不鼓勵無謂的消費,因此它的銀行員工,幾乎兼具社會教育家或社會運動家的角色,對貸款人有如老師或教練,激發其創業精神,並幫忙解決各種生活及工作上的問題,使他們能獨立脫貧,邁入小康,這種行員角色,並非本地行員所能想像,更毫無此種經驗。
因此縱使本地銀行願將消費性貸款,轉而為創業貸款,若無類似葛拉敏員工的訓練及心態,仍然無法有其功能。
其次是還款的設計,生活艱困的人,拿到一筆錢,必然先用在緊急處,如欠債、食物及醫療、難以全投入生產活動,因之極不易準時歸還本息,葛拉敏是用「貸款小組」來解決問題,讓有決心及毅力的準備款人組成小組,互助互勵,依賴合作及團結所生的巨大力量,來迎接貸款、創業、還款及生活上各種挑戰。
而本地銀行習於「抵押」及「保人」,專等顧客上門,並不習慣於這種組織窮人的活動,要使他們脫下西裝走入貧戶家,真是難哉!
只有有良心的社會運動家才願沉潛學習葛拉敏的整套做法,但他往何處積聚一大筆錢貸給窮人呢?尤努斯有許多高官朋友,得以衝破傳統銀行設下的十八銅人陣,本地是否有這種英雄,我們心香祝禱,盼他出現。
縱使困難多多,有志者事竟成,台灣窮人日增,赴死者亦多,既然尤努斯已建立一個典範,有心人細讀本書,甚或赴孟加拉取經,都是大慈悲事業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