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撰寫人:資策會 鄭祥勝 顧問
<p style="text-align:center;"><strong>dot.com泡沫化後的再思考 ─ 讀“當鞋子開始思考”</strong></p>
在1990網路風潮起,“數位化”其方便的創作、複製、修改、傳送及儲存,將我們帶進了一個全新的世界,再過去十年產生了許多新產品,新服務,新的商業模式。而這個虛擬世界中也有許多待解的疑慮,而導致此實體世界中dot.com的泡沫化。
本書是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葛申菲爾德教授,對數位革命的重新省思。本書的主軸即是“數位演化”。在“數位革命”中,忘卻了兩項難以改變的事實:
1. 我們尚且活在一個原子的世界中,而且在可見的未來,不能脫離。
2. 電腦、網路的發展,進步雖然非常迅速,但人類學習使用這些工具的能力,卻成長非常緩慢。
故我們必須在數位化的同時,將原子(atom)及人類世界的類比(analog)考慮進來。重點就是讓電腦具有智慧,(如果電腦可以存在每一個物體中),也就是說讓每一個東西具有智慧(intelligence)。透過具智慧的介面(interface),與人類互動(interaction)。而使人類成為主體,不是人來學習東西的溝通,而是東西有能力與人溝通。將努力放在“東西”的演化上。
作者說,本書適合三種人閱讀:(1)關心未來世界將怎樣運作的一般人。(2)開創新商機的產業經理。(3)找尋新研究領域的研究人員。
本書分成三大部分,(1)舉例告訴我們,在教授領導的研究群中,作出了什麼往此方向前進的成果。(2)為什麼東西應該具有智慧。(3)如何進行發展會思考的東西。
在第一部分中,作者介紹了幾個原子與位元結合的研究成果。例如,利用微膠囊化技術的電子墨水,可製造重複使用的紙張;如果加上控制電路,可以製成可改變內容的書籍。利用數位科技研究樂器的數位模型,如果成功,未來將會有數位的史特拉迪瓦里名琴的出現,而讓聰明的樂器能補演奏者之不足。可穿式電腦,可用以建立人域網路(PAN),因為電腦就在人身上,可藉著感測器知道人的生理訊息。3-D列印機則可以操縱原子把材料組合成物體,而開啟“個人製造”的時代。數位貨幣將有可能加入描述價值的演算法則,將可創造更公平性的經濟環境。這些例子指出了數位技術結合原子應用的多采多姿。
在第二部分中,共有三個議題:(1)人有權利(東西主人的權利),同時東西亦應有其權利及義務。新的人,物關係亟待訂定。(2)應對那些過多想像空間的字眼(作者稱壞字眼)應保持健康的持疑態度,不應只盲目附和。(3)電腦能有各種智慧行為(例如對話,下棋),但到如今尚難稱“電腦具有智慧”,以後應注重感知與認知的重要性,人機互動介面未來有三大方向,語音辨識,用意念指揮電腦及3D圖型介面。好的介面是讓使用者不必知覺其存在。
在第三部分中,作者指出數位電腦的極限逼進,可以從量子電腦及類比電腦增益資訊處理。作者在最後以媒體實驗室的經營方式指出,(1)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是相互刺激的。(2)透過展示與溝通,公開智慧成果最有效果。最後作者指出,教育應該訓練學生利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必須能自行發掘問題,並解決問題。在高速變化的時代,“及時(just-in-time)”教育是可考慮的一種方式。
本書是繼“數位革命”,“MIT媒體實驗室”,“e貓掉進未來湯”後第四本介紹媒體實驗的書。讀來依然充滿了知識饜足後的欣喜。在國內面臨產業及教育轉型期,當可從本書中,發現新的思考點。
由本書末網站進入,MIT媒體實驗室也在歐洲的愛爾蘭及亞洲的印度成立實驗室。也看到如何利用資訊技術為當地的特殊環境服務。有網路的讀者千萬上網一觀。
(本文尊循copyleft, 歡迎翻印,以廣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