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的本質書評

作者:詹偉雄
這幾年,管理學界長期地在一個問題上,陷於精神分裂的狀態:究竟──管理學是一個客觀的、普同有效,放諸四海皆準的知識;還是它只能因時、因地、因人制宜,對某個特殊現象作出個案式詮釋? ?

前者,相信理性分析的絕對力量,也相信理性所分析的對象,能被觀察者一目了然地洞察,或起碼相信,在同一個學術傳統中,「人類行為」的終極真相,能在前後世代觀察者的接棒努力下,「愈來愈被全盤掌握」。後者,只承認理性分析的相對力量,「人類行為」並不僅僅倚賴客觀理性來行事,它還有各種主觀的價值理性、文化影響、情感用事夾雜其中,充滿著各種偶然與隨機,因此知識的目標不在發現「行為模式」這種普遍真理,而在於提供「有意義的詮釋」(meaningful interpretation),作為學習者的個別啟發。

學者之所以焦慮,在於兩種觀點都有其真確之處(容或前者有漸趨下風之勢),問題是:如何透過一個新穎的學術工作方法,把兩種極端對峙的視野,兼容並包在一起──既具有高度的客觀性,卻又有動人的心靈啟蒙能力。日本一橋大學教授野中御次郎的《創新的本質》,就是一本在此等熱誠努力下,別有風味的管理學小書。

在世界管理學界,野中教授擁有相當高的地位,他在九○年代率先提出「知識經濟」的概念,曾經深刻解釋了後工業社會中「生產力重心轉移」的世界現象。但在《創新的本質》中,他則採取了另一個角度:從13家企業的13個明星產品的創新過程裡,發掘「現場工作者」(經理人、研發人、工程師、作業員……)於其日常生活世界裡的思考、行動、組織,甚或情感的「作業史」。換言之,他想要從殊異的個別案例中,萃取出某些普遍的要素(包含鬥志、方法、知識、生命觀、好奇心),以「鼓舞那些每天奮戰不懈、揮汗工作的人!」

光看這些個案的故事──例如Canon的IXY數位相機、Yamaha的亮光吉他、吉卜利工作室的「神隱少女」卡通、日清食品的杯麵「Goo Ta」等──就已經十分吸引人,野中御次郎同時還找來資深新聞工作者勝見明幫他作訪談,將所謂的「個案研究」由枯燥、樣板、歌功頌德資料的堆積,轉變成一個個無名幕後英雄的「知識結晶」故事,而既然是半自傳的故事,自然也就包含著各種奮鬥與冒險、懷疑與思慮,以及更多失敗的插曲、痛苦的承擔與激進的冒險。當然,在故事之外,野中教授不斷地嘗試歸納出某些普遍有效的準則,接軌上學術體例,使《創新的本質》不致在熱血之餘,失掉了客觀性。

「在本書中上場的男女主角,絕不是有名的企業人士,也不是那種回到家中和家人團聚感到幸福快樂的人,不過他們都是以專業自豪,可以面對各種困難的人,」在前言中,野中教授期許讀者用不一樣的角度來看這本書,對台灣初入社會的新鮮工作者來說,或許,這本《創新的本質》就是你最好的新生手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