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煉金術-活用智慧資產為企業謀利」 書評

作者:詹文男(資策會MIC資深顧問兼主任

管理學者彼得.杜拉克在「後資本主義社會」一書中提到,知識將取代機器設備、資金、原料或勞工,成為企業經營最重要的生產要素。換言之,企業不再是以所謂土地、設備、廠房等實體資本作為競爭優勢的來源,無形資產及知識創造的價值將是決勝的關鍵,而在企業中所謂的無形資產及知識創造的機制,就是一般所稱的智慧資本( Intellectual Capital )。

由於越來越多企業將資源投注於無形資產的創造,傳統的會計已無法準確評估企業的真正價值。以美國各上市公司的「市場價值/帳面價值」比例為例,從二十年前的0.82上升到1.69,顯示約有40%的價值沒有被顯示在資產負債表上,而這種現象對於高知識導向的企業而言,更超過100% 。

以上之現象使得傳統的會計在計算及解釋公司價值時,產生很大的困擾。尤其隨著高科技及服務產業的蓬勃發展,由於這些產業的競爭優勢多來自於無形資產,因此智慧資本評價的議題逐漸被各界重視,美國管理學會(Academy of Management)即曾以智慧資本為題,邀請Michael Porter等十七位頂尖管理學者共同討論知識經濟及智慧資本的發展對提昇企業競爭力的影響。而美國會計師協會(CPA)則考慮在未來幾年將強制把智慧資本納入傳統會計報表,顯示智慧資本已成為企業經營不可忽視的關鍵議題。

而讓各界正視智慧資本的重要著作之一即是由史都華(Thomas A. Stewart)於1997所著之『智慧資本』一書,該書清晰務實的解說智慧資本的觀念與意涵,讓大家體會到企業的成功之鑰。也由於智慧資本的重要性日漸凸顯,實務上的應用需求亦日漸殷切,然而,由於智慧資本其無形的本質,在觀念上尚容易理解,但在實際應用上遭逢許多的瓶頸,於2002年史都華再度推出『知識煉金術-活用智慧資產為企業謀利』,本書即是以更系統化、更深入的方式來探討智慧資本的內涵與組成元素、智慧資本的管理及智慧資本的衡量等如何應用於企業上的策略。

史都華認為藉由更有效率地管理知識,企業便能夠創造出驚人的財富,在本書中作者提供了四個實用的步驟,包括如何定義企業競爭中知識戰場的樣貌、如何管理產業內的知識資產、如何發展智慧資本的策略,以及如何有效的管理知識的方法。此外,作者亦對許多盛行於二十世紀的企業經營基本議題提供其不同的觀點,包括「企業的存在理由」、「應該如何組織企業」、以及「應該如何酬賞員工」等,相信對於質疑傳統會計的讀者,從此書中將得到新的啟發。

面對知識經濟的來臨,不僅企業經營需要新的思考,產業的發展亦需要有新的視野,近年來,在尋求更便宜的生產因素的動機驅動下,國內大部分的產業皆向大陸移動,以資訊硬體產業為例,2001年台灣廠商大陸生產之產值比例為38%,2003年則達63%,此一產值移轉的現象是否代表企業的能力移轉?台灣產業是否就此空洞化?還是有其他無形的知識資產仍存在及掌握在企業內,亦是觀察產業發展的重要議題,本書的觀念也提供了一個全新的思考空間。

事實上,不論從企業經營或者產業發展來觀察,智慧資本的有效掌握皆是關鍵的議題,尤其此一無形資產比傳統的生產因素更能為組織創造出更多的價值,而且速度更快,因此企業對智慧資本不僅有深入瞭解的必要,更需要進一步掌握智慧資本,才能在新時代中掌握致勝的先機,而此書提供了必要的觀念、方法與工具,值得一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