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群眾的智慧
俗話說:「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如果單以文韜武略言之,縱有三千位不識字的皮匠,恐仍比不過一個諸葛亮,但若現代任何一位專家,其決策是否能贏過一群人,倒是值得研究及觀察。
純以肌肉力量來講,個人絕對比不過一群人,但現代社會中,各科知識大量累積,政治經濟事務繁雜,導致一般人相信,只有領袖、菁英或專家才有資格能力對大事下決策,而眾人自動放棄了參與決斷的權利。
這種「群眾是愚蠢的」之觀念蠻盛行,尼采曾說:「瘋狂,在個人身上是特例,但在群體中卻是定律。」而寫過「英雄及英雄崇拜」的英國十九世紀文人卡萊爾也寫過:「我不相信一群小人物會有集體智慧。」這種說法對嗎?難道群眾注定要被所謂的「領袖」「專家」所宰割?
大大小小的組織存在社會中,小自一個店舖,中至各種公司,大至政府國家,到底其決策過程為何?這是學術研究的重點,以前專屬於社會心理學,後來被政治學者經濟學者所侵入,現在則幾乎是所有社會科學內共同的領域,也因其跨的範圍太廣,反少有人能寫書綜合這些發現。
有能力綜合者,不只該博學,也該有妙筆,方能交織出新領域的錦繡,而本書作者索羅維基,頗勝任之,他雖是「紐約客」的專職撰述,我到認為他像高明的科普作家。
索氏將群眾智慧擺在三項待解決的問題,即「認知」,「統合」及「合作」,這三項,似乎群眾都能予以解決,且方式遠強於個人。
所謂「認知問題」即「對未來趨勢的預測」以及「對未知參數的估計」,索氏認為專家在此方面絕無法掌握全部訊息,而群眾倒能從多方面察知原貌,故一個群體若能有多種不同意見,讓個體敢於說出真話,允許個人依自有資訊獨立下判斷,且分散權力於多個個體,最後再能有管道集中各種意見,則此群體定能得到比專家更精準的判斷或猜測。
而「統合問題」是協調烏合之眾,讓複雜世界運行井然有序,調和私心自利,使社會成員共謀公共福利,這即是「合作問題」,這兩種問題之解決,群眾依舊比個體高明,原因在於市場機制,也即亞當斯密所說「市場上有一隻看不見的手,它能調和私利創造公益」,而另一機制該是衝突及協調,使各人私慾無法發揮極致,從而保障多數人利益。
除了這三大經緯貫穿全書,索氏提出各不同團體的決策範例,如科學社群怎樣共同研究SARS,哥倫比亞號太空船為何崩解,公司如何經營,股市何以崩盤,指出其成敗之道,群眾行為並非皆聰明,一窩蜂及偏執狀態仍然極多,造成大動盪或亂世。
本書不只適合管理人才,也適合任何處於組織內的有心人。
程樹德老師
簡介撰寫人:林君頻
到底菁英專家聰明呢?或者群眾才聰明?這一直是個古老的爭論。
索羅維基(James Surowiecki)為《紐約客》雜誌的專欄作家,在本書中致力探討一個認知上雖很單純,但實質上卻極具複雜度的想法:一大群人比一小群菁英份子,還來得聰明,不論這群菁英份子有多聰慧,前者更擅長解決問題,更能蘊釀出革新,更能做出智慧決策,甚至能更準確地預測未來。
索羅維基(James Surowiecki)為《紐約客》雜誌的專欄作家,在本書中致力探討一個認知上雖很單純,但實質上卻極具複雜度的想法:一大群人比一小群菁英份子,還來得聰明,不論這群菁英份子有多聰慧,前者更擅長解決問題,更能蘊釀出革新,更能做出智慧決策,甚至能更準確地預測未來。
這些似乎與我們直覺不符的想法,可以伸展出許許多多的分枝,深入商業運作、知識的累積、經濟體系的整合、乃至我們的每日生活之中。作者索羅維基,用他那看似無止盡的廣博學識,以及清新可喜的敘述方式,帶領讀者穿越一個又一個的領域,像是流行文化、心理學、生物學、經濟行為學、人工智慧、軍事歷史以及政治理論,來證明這個想法在真實世界裡,是如何運作的。
並且在對菁英專家的合理性與決策力舉出疑點之後,作者又舉了許多例證來肯定群眾的智慧。他認為縱使一群不是那麼有知識的群眾,也會因各種差距平均下,得到最適合的答案。例如一群非專家可以準確的預測到潛水艇沉沒的大約地點;一群非專家在預測選舉結果或好萊塢奧斯卡獎時,可以異乎尋常地得到準確得獎名單。這顯示出一群人的非合理性,卻經常可以得到合理的結果。
在書中討論三種類型的問題:第一種是「認知問題」、第二種是「統合問題」、第三種是「合作問題」,當遇到這一方面問題時,單獨個人或是專家力量來解決,與群眾一起解決的優越性差異為何?
書中一開始有舉個例子,在家畜展會廣場的猜牛重量比賽,雖參予猜牛體重的人並非都是養牛專家,可能有許對牛一竅不通的參加者也在其中,但是大家就像民主制度一樣,一群無論能力或是興趣相差極大的人,個個都有權投一票。有人將全部人猜測加總並平均起來,發現眾人所得到的平均重量與真實的重量只相差一公斤。可以發現群眾的判斷幾乎接近完美。
因為群眾能夠有不同的判斷方式,同質性低,總和起來的對一件事情的決策往往會比起專家更好。因為專家之間的同質性低,又過於自信,常常會忽略掉一些事後看來很明顯的徵兆。
在書中的最後使以民主的烏托邦來作為結尾,現金民主其實就是展現群眾智慧的最佳實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