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鄭祥勝(資策會顧問)
一九八零年代中期,在《追求卓越》書中,IBM以對抗“Japan Company”及“日本第一”的強烈印象,而成為美國最優秀的公司。當時(1984)其執行長愛克爾(Akers)甚至預測,IBM在1994年時,其年營收將達一仟八佰億美元,(雖然當時年營收為六佰肆拾億美元)。就在這種充滿自信的巔?,開始向下滑落。直到1993年,其僱用員工從41萬人滑落至21萬人,且在92年93年分別虧損了87億及81億美元。 在路‧葛斯納接任IBM執行長前,幾乎所有的新聞媒體、華爾街分析師、矽谷的前瞻專家們一致看衰IBM。而且包括IBM管理階層在內,均認為把IBM分裂成幾個獨立的單位是正確的策略。 就是在這種灰暗,前景不明的情況下,路‧葛斯納在接掌IBM,又不切割IBM的情況下,能將IBM(大象)再度高成長,高盈餘,在資訊界取得領先地位(跳舞)。將這一段過程紀錄下來,而成為本書。 本書,共分成五篇,第一篇如何挽回頹勢。第二篇說如何創新。第三篇說IBM內部文化的變革。第四篇說這個過程學到的教訓。第五篇談大環境的改變。附錄包括與員工的電子郵件;遠見到電子商業的未來;以及IBM在路手中財務的進步成果。 有幾點,特別值得提出: 1. 愛國主義和面對挑戰的雄心,促使路接受了IBM執行長的職務。 2. 大型主機的主動降價,穩定了市場的規模。 3. 創新成立了三個營業部分:軟體、服務及OEM。 4. 發揮綜效,購買了中介軟體的兩個巨擘:蓮花(Lotus)及帝華利(Tivoli)。 5. 1995年以一篇“網路核心計算”改變了世人對計算的看法。 6. 引入開放軟體的觀念,充分發揮了Java, Apache, 乃至Linux的優勢。(至今尚潛力十足) 7. 以電子商務開始到今日之電子商務on-demand。長期的登月計畫。 8. 願景不如策略,策略不如執行。 9. 評量和獎勵未來,而非過去。 10. 資訊產業的特質:熱情,競爭與迷戀科技。 直至今日,在IT走向Utility(公用設施化)的途中,更對路能及早進入服務領域的前瞻與執行力敬佩不已。 路在退休後,一方面想到英國劍橋大學研究中國歷史;一方面推動美國的教育改革。路的這兩項工作成果讓我們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