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大衰退──評《74分42秒》

身為一個科技管理者,如何面對需求停滯的大衰退?「72分42秒」這本書,可以幫上大忙……。

撰文=詹偉雄(數位時代總編輯)

當你媽媽和你家的菲傭都跟你說「不景氣」,那就是真的不景氣了。問題是,我們可要比他們麻煩得多,我們要挑戰不景氣。

不景氣粗分有兩種,一種是「供給(supply)太多」,一種是「需求(demand)不振」。就在一季前,我們都看這波衰退的禍首,是前者;但在911後,美國消費者信心指數徹底崩盤,我們驀然回首,劊子手是後者。

「需求不振」比「供給太多」,麻煩得多。供給太多之時,你的貨要不降價求售,要不就放在倉庫堆著,等供需平衡後再拿到市場上販售,士別三日,又是一尾活龍(前幾次DRAM的起落就是例子)。但需求不振可不同,市場基本的買氣突然消失無蹤,人人抱著現金不花錢,生產線上的貨物連蚊子都懶得搭理,而且愈是降價消費者愈是不買,因為現金比貨物更保值,此時公司老闆真覺得天亡我也,因為任何促銷策略都無效。英文中的那個字眼描述得好:stagnation-所有活動都停滯。

台灣今年經濟成長率將遭遇26年來第一次負成長,我們的媽媽和菲傭都經歷過;但過半數的台灣人沒有料理它的經驗,特別是網路世代。我們該如何面對,大哉問。
作為一個科技或產業記者,我當然沒有「方法」上的答案,但我確信我有「態度」上的答案,那就是「持續地創新」。

消費者的買氣不振,來自於大部分企業的產出都已經不能取悅消費者;當大部分企業獲利不佳,連帶地帶來經濟成長的壞前景,肅殺聲中,消費者「憂慮未來」的恐懼,會讓他們更降低基本消費需求--半年前不買PC的我,現在連每月買牙膏都由3條減為1條。週而復始地惡性循環,是為「大衰退」。

歷史上的這種衰退,通常是經濟循環的大修正(有別於供給太多的小循環),要掙脫這個停滯的泥淖,真的,唯有創新而已。

有一本名為「72分42秒」的科技史財經書,提供我們身處不景氣年代無限啟示。它的主要內容,是描述5~70年代日本科技創業家跟惡劣人生搏鬥的故事。在那遙遠的年代,日本正經歷著戰後的困頓,蕭條就是你頭上的太陽與月亮,天天到來;企業沒有研發經費,更沒有什麼VC和Incubator,但偏偏就有一個個工程師,為著他們心中的夢想火花,日以繼夜研究各種生產、應用的可能。他們有的甚至累死在工作中,有的終其一生產品都沒有成功,但日本經濟也就在這樣的點滴努力中,走出80年代大格局。他們其中的成功者,今天都赫赫有名了--夏普液晶顯示器面板、新力數位CCD攝影機、佳能雷射印表機……,書名「72分42秒」,就是新力第四任會長大賀典雄以貝多芬第九交響曲的長度,定下的「CD單片最大錄音時間」工業標準。說真的,在這個時間點上去讀它,會讓每一個工程師都盈框熱淚好陣子。

在大衰退中,創新不一定能成功;但不再創新,一定掛點。而且身為一個創業家,你如果不創新,你那活超過72分42秒的生命,都是多餘的!